“制造大国、品牌小国”,这便是目前中国品牌格局的现状。品牌不仅仅是一个企业的立身之本,也是用来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实力的重要标志。日本一位著名人士曾说过:“日本人的左脸是松下电器,右脸是丰田汽车。”然而,我们欣喜的看到这一切在改变:中国的企业已经开始意识到品牌所带来的价值,政府也已为此做出了努力。但我们也无法抹去那些曾经辉煌过的民族品牌所留下的痕迹,他们走过的路是参照,也是警示。
“大型企业”合为“特困企业”80年代出生的人们能够回忆起的中国名牌产品并不多,因为当他们成为消费主力时,路易·威登与耐克已经遍地开花了。年长些的人们还记得活力28、健力宝、乐凯、熊猫、海王等享誉一时的老品牌,有一些我们已经记不起名字,而前不久的一条新闻让我们又认识了一个“消失”已久的品牌。“重庆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离婚官司开庭”,因为是有关百事可乐的官司,引起了我们的关注,却意外的发现,原告天府可乐曾是名及一时的知名品牌, 而时至今日,尘封多年的天府可乐品牌能够再次进入公众视线却因一场与国际知名品牌的“离婚案”。

在得知此条新闻后,记者问及了十余个年龄在20-40之间的被采访者,是否知道天府可乐,得到的均是否定的答案,由此可见,这个知名品牌已经消失的太久了。据了解,中国天府可乐集团(下称“ 天府可乐”) 在1994年前曾经是国内市场上最大的可乐制造商,其在国内的工厂就有1 0 8 家, 当时的可乐销量占市场7 5%的份额,可以说是中国可乐市场的老大。1994年,百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称“百事”)与天府可乐合资成立百事天府公司。其中百事公司旗下的美国肯德基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现金1070.7万美元出资,占合资公司百事天府公司60%的股权;天府公司以厂房、生产设备、土地使用权作价出资713.8万美元,占合资公司40%的股权。天府总经理钱黄认为:当初的合作目的很明确,百事是来帮助天府发展的,扩大生产天府可乐,让双方都取得满意效益。天府当时的1100多名员工中有大约430人转移到百事天府公司工作,剩下的700多人仍留在天府本部。然而事与愿违,从合资开始,天府就每况愈下,产量逐年减少,最后已不到中国饮料总产量的1%。天府公司认为, 美方通过向百事公司购买糖浆原液的方式,并“通过大幅度提高浓缩液价格”将利润转移到了百事公司,使原告从一个国家大型企业变成了重庆的市级特困企业。
2006年,天府因资不抵债正式与百事公司解散,并将所持百事天府公司的所有股权以1.3亿元人民币的价格,全部出售给了百事公司。自此,天府和百事的12年姻缘宣告终结。2010年4月22日,天府可乐和百事可乐的“离婚”官司正式开庭,在起诉书中,原告天府指称:“百事天府公司成立后,被肯德基公司及百事(中国)公司先后长期实际控制。”天府公司认为:“原告享有‘天府可乐’的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秘密,且技术档案也为原告所有,完全属于中国的国有资产。”据了解,天府公司在本案中的诉讼请求是,判令被告百事天府公司立即停止使用原告所有的“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秘密,判令被告百事天府公司立即归还原告所有的“天府可乐”配方及生产工艺的技术档案。原告还要求被告赔偿因使用原告的技术秘密造成的损失100万元人民币。原告天府可乐称,如果胜诉,将重新生产天府可乐。但中国今天的市场已今非昔比,天府能否还有一席之位,已经不言而喻!
“成名”到“消失”
天府可乐是我们不太熟悉的中国饮料的知名品牌,可能是因为他消失的太久又太快了。深圳商标注册但有一些还是耳熟能详的,如健力宝、旭日升、北冰洋汽水、娃哈哈儿童营养口服液等等。在饮料行业,原来的“八大名牌”汽水,除“健力宝”未与其他公司合资,北京的北冰洋、重庆的天府可乐、上海的正广和等7 家都同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合资,而我们现在能够看到的结局大多是已被 “打入冷宫”。健力宝红极一时的风光还能让人们回忆起些许,虽然现在市面上偶尔也能够见到健力宝,但也是大势已去,风光不在。健力宝集团有限公司成立于1984年,饮料是健力宝集团的核心业务,其主要产品“健力宝运动型饮料”是中国首创的含碱性电解质运动型饮料。其作为1984年第23届奥运会中国体育代表团首选饮料,健力宝获得了“中国魔水”的美誉,并成为中国最具知名度的饮料品牌。之后,健力宝饮料业务发展迅速,1988至1997年连续10年产销量均在全国软饮料行业中排名。
随着我国的经济进入高速发展阶段,饮料消费市场也如充气般迅速扩大,庞大的消费市场吸引了国际巨头“两乐”(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的目光,对此,健力宝却似乎并没放在眼里。其实健力宝早在1993年就迈出了国际化、多元化的脚步,1993年秋,健力宝斥资500万美元买下纽约帝国大厦第26层,成立健力宝美国公司,正式声势浩大的进军美国市场。同时,还在北美、南美、欧洲及东南亚的十余个国家设立了分公司。在英国设立了罐装厂,在新西兰收购了新西兰奇伟饮料厂。1994年,三水健力宝富特容器有限公司、三水健力宝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成立以及健力宝中学奠基,都标志着健力宝多元化发展发展的开始。健力宝的消失似乎与其“不务正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原本已经小有成就的“健力宝”恰在中国迎来更好的市场经济时期走向没落,其后希望依靠玩概念出位,但结局却是不仅丢了西瓜,就连芝麻也没有捡到。
中国品牌的前车之鉴
在饮料行业的近几年发展中,企业以概念出奇争艳的越来越多,一旦企业将重点用在玩概念、追逐品类上,就会忽视品牌形象的打造及品牌资产的积累。任何一个品牌必须有独特的品牌内涵,才能在消费者的心目中形成情感认同,进而继续消费这个品牌。尤其像饮料这种随意性购买非常强的产品,品牌形象的建立尤为重要。这些正在“消失”的品牌所付出的代价,让他们自身和更多的企业看到了品牌的价值,意识到品牌能够给企业所带来的巨大利益。饮料江湖的大战依然没有停息,未来的争夺将更加激烈,由于饮料行业的低技术特点,进入壁垒相对较低,对于蕴涵巨大利润的行业,永远有无数的窥视眼光,饮料品牌们将经受着更多的考验,谁能笑到最后,现在还很难说。
[恒大知识产权温馨提示]
(www.wipoask.com)中部分图片及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仅以配图表达,无他意。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感谢!